其他

韬光养晦才能稳住江山:嘉庆皇帝的政治策略都是他教的

2017-08-05 福建品藏文化 品藏天下


朱珪:韬光养晦的精神导师

  

文 | 石禄生

01


品藏天下,为您揭开历史的迷藏。


有一句古话说的好,叫做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,意思是每一个皇帝手下都有一班他所信任和依靠的大臣,这句话道出了古代封建朝廷的政治规律。


而在皇帝信任的大臣当中,必定又有一个人是他最倚重的。这是千百年来封建皇家公开的秘密。

 


就拿清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乾隆皇帝来说,晚年的时候,他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无疑是和珅,当时满朝官员私下里都称和珅是“二皇帝”,可见他权倾一时到了何种程度。


后来接替乾隆登皇帝位的,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,也就是嘉庆皇帝。而嘉庆皇帝最信任的人,则是他的老师朱珪。

 

朱珪画像


谁是谁最信任的人,这事儿本来没那么多说头。但乾隆皇帝退位后,又当了三年太上皇,大清皇室的权力还是牢牢把握在他的手中,期间嘉庆皇帝基本没有实权。


如此一来,乾隆、嘉庆、以及分别受他们倚重的和珅和朱珪,四个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微妙的博弈。这就很有看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和珅就不多介绍了,众所周知,他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,风光的时候,地位在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”,而且他还喜欢整人,但凡谁不听他的话、谁对他的利益有所潜在的威胁,他只要在乾隆皇帝跟前嘀咕几句,谁就有可能“灰飞烟灭”。

 

乾隆与和珅(剧照)


重点要说的是嘉庆皇帝的政治导师朱珪。跟历史上很多成为皇家心腹的人得势之后利欲熏心、极度膨胀不同,朱珪这个人自始至终为人正派、忠直。论做事的能力,朱珪并不算出众;但他为人谦和,没有攻击性,而且思想意识上大智若愚,并在一定程度上恪守中庸之道。


这就注定了朱珪这个皇帝眼里的所谓“红人”,他的处世哲学是防御型的。而他的人性特点,恰恰符合嘉庆皇帝执政早期“韬光养晦”的精神指导需要。


因为,一个人在顺势或巅峰时期,能够保持不膨胀固然需要睿智修为;但在逆势或低谷时期,如何保持淡定,不盲动也不崩溃,反而需要更大的精神智慧。这一人性特点,放在皇帝身上也不例外。

 

02


朱珪出生于1731年,北京大兴人。他的祖籍本来是在浙江萧山,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,就举家迁居到北京去了。朱珪还有个哥哥叫朱筠。小时候这兄弟二人读书都很有天赋,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父亲朱文炳早年辞官不做,回家亲自教俩儿子读书。

 
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朱筠、朱珪两兄弟同时考中了进士,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“高考”事件。尤为难能可贵的是,这一年朱珪才17岁,惊为天人。在古代科举制下,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一般在三十岁以上。由此可见,在读书这个领域,朱氏两兄弟完全称得上是天才。

 

“义阳望族”是由清朝浙江学正朱珪题写


不用说也可以想象,朱筠、朱珪兄弟后来就各自做官去了,做的当然也是文官,比如文史编修、修纂官一类的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哥哥朱筠出道更早,他因文才出众,很早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。后来乾隆皇帝下令举全国之力修《四库全书》,很大程度上就跟朱筠有关。为什么呢?原来朱筠在担任安徽学政的时候,曾经上奏乾隆帝,建议对明朝《永乐大典》进行编修,乾隆对此建议很重视,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修《四库全书》了。

 


至于弟弟朱珪,在官场上的进阶速度要稍晚一些。早年的时候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天子脚下做普通的文书工作;直到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才开始被外派到地方上任职。他先是去河南做了乡试和会试的同考官,后来很快又被派到福建任职。

 

需要指出的是,朱珪在福建的任职时间长达八年之久,先后做过福建粮道、按察使、代理布政使,所以他对福建是很有感情的。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匾额《翰林》,由朱珪题匾于生涯晚年,受匾人据信就是福建籍考生(匾额发现地也在福建),这是朱珪对福建籍考生抱有深厚情感并视福建为第二故乡的佐证。

 

朱珪(清) 行书《德翁有待再用前韵三首》之一


后来朱珪还担任过湖北按察使、山西布政使等职,但基本都在省级副职岗位上辗转,一直难以升职。究其根源,还是因为朱珪是读书型的人才,但为官做事并不出众。因为这个原因,乾隆四十年(1775)的时候,还有官场同僚向乾隆皇帝投诉:“朱珪成天只知道读书,在岗位上却不务正业。”

 

好在乾隆帝生来对读书人有好感,他不但不怪罪朱珪的“不务正业”,还亲笔批示说:“朱珪文才好,人品也是好的。”显然,因为哥哥朱筠的关系,乾隆连带对弟弟朱珪也印象很好。这一点连朱珪本人也没想到:本来被人投诉是负面事件,结果他因祸得福,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正面留意。

 

清代朱珪书法中堂


时光倒退两年,乾隆把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立为了皇太子,将来准备把皇位继承给他。两年来,乾隆一直在考虑要为太子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,苦于没有合适人选而举棋不定。恰好这次朱珪被投诉的事件,让乾隆眼前一亮:“对呀,朱珪不就是上好的太子师人选吗?”反正朱珪这人在地方上也干不出名堂,不如召他回来辅佐太子。

 

翰林院


于是,乾隆二话不说,把朱珪调回进京,授予其翰林院侍讲学士,让他当太子的专职老师。这一年,太子永琰才17岁。朱珪和将来的嘉庆皇帝,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缘分。

 

03

 

还是那句话,朱珪为官做事不咋滴,但却是个读书的天才,饱读的诗书不计其数,又深谙历史上的治国典故,由他来教导太子读书,再合适不过了。反正都是纸上谈兵,由读书人施教是恰到好处的。

 

于是乎,朱珪把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统统向太子宣讲了一番,又毫无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心得体会;再教导一番“亲贤臣、远小人”之类的君王大义。太子永琰正值塑造人生观、世界观的最佳年龄段,其时最容易听进去各种家国谋略,加上朱珪作为读书人善于纸上谈兵的生动发挥,太子简直对朱珪崇拜得不要不要的。

 

最最重要的,是朱珪给太子灌输了一个价值连城的思想:韬光养晦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历史上有很多太子,自诩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,不懂得低调内敛,极尽张狂之能事,结果触犯了父皇,被废黜太子位。


嘉庆皇帝画像

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。所以朱珪暗地里要求太子永琰:“你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,低调谦让,无论对谁都要彬彬有礼,如此便能保太子位无虞。”永琰诺诺称是,更觉得朱珪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导师了。

 

就在朱珪和永琰的师徒关系日益亲近的时候,和珅意识到了危险,开始视朱珪为眼中钉。道理很简单,放任朱珪继续待在太子身边,将来他一定会成为未来皇帝的第一宠臣,从而威胁到他和珅的地位。

 

和珅(剧照)


于是和珅动了歪心思,找到乾隆皇帝咬耳朵:“皇上,太子正值成长期,一定要让他多见识几个老师,好坏不能寄托在某一个老师身上。”乾隆一听:这话特么很有道理呀,谁说和珅只会溜须拍马来着?未来的大清江山确实不能只让朱珪一个人的施教所左右。

 

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乾隆皇帝一声令下,朱珪又被派赴福建任提督学政。瞧瞧,朱珪横竖就是跟福建有缘,福建第二故乡的名头是没跑了。当年朱珪在福建离任的时候,职位是布政使,属于代理职务;多少年过去了,如今他重返福建,职位是学政。他升职了吗?几乎没有。从职能上讲,反倒降了。

 

更离奇的是,朱珪此次前来福建,接替的是他哥哥朱筠的班。这在当时,也算是一大奇谈。后来哥哥朱筠回到北京任职,一年后就病死了,属英年早逝。当然这是题外话,按下不表。

 

朱珪 行书节临鲁公


朱珪远在福建,这下算是远离了太子永琰。但和珅千算万算没有算到,太子对朱珪的师尊感情简直是海枯石烂啊,他三天两头自发给朱珪写信,既是诉衷情又是请教青春困惑。一来一往,师徒二人的感情更深了。朱珪此番在福建任职四年,太子永琰给他写的亲笔信达到139封。师徒情感,字字为鉴。

 

04

 

乾隆四十九年(1784),在太子永琰的再三请求下,乾隆帝把朱珪调回了北京,升任内阁学士。又过了两年,迁礼部侍郎。重归天子脚下,朱珪自然跟太子永琰又恢复了密切往来。对此和珅是一百个不舒服,但他也无计可施。太子早就是成年人了,他跟谁往来,连乾隆也不好干预太多,何况他和珅?

 

学识层面的东西,朱珪能教给太子的,基本上都教了,再没有什么可言传身教的。但朱珪念念不忘的,是时刻教导太子,继续保持“韬光养晦”,既不能让父皇乾隆帝觉得他急于接班,也不能轻易得罪乾隆身边的人,尤其是和珅,更不能得罪:“一旦让和珅抓住把柄,在圣上面前挑唆一下,搞不好你的皇位继承权就没了。”

 

平心而论,若不是朱珪的再三提醒约束,照永琰对和珅的愤恨和厌恶感,他早就跟和珅闹翻了:因为他打心底对和珅的“二皇帝”做派恨之入骨。但皇位还没到手,他只能忍。

 

乾隆画像


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,朱珪再次被调往外地任职。不同于以往的省级副手或部门主官级别,这一次,朱珪升任两广总督高位。这种级别的任命,既有太子永琰帮助争取的因素,也有乾隆皇帝为太子培养顾命大臣的考量:“算来算去,朱珪的人品还是靠得住,将来太子就位,离不开他的辅佐。”

 

乾隆六十一年(1796),乾隆皇帝终于意识到自己老了,是时候禅位给太子了,于是宣布退位。太子永琰继位,世称嘉庆皇帝。但如果嘉庆皇帝认为自己从此可以发号施令,那就太天真了。乾隆是退位了,但他并不肯放权。他也由此成为史上最有实权的太上皇。

 


远在广东任两广总督的朱珪,对此看得如明镜,他秘密嘱托嘉庆皇帝:“皇权尚未真正取得,韬光养晦还要继续。”因为在理论上,太上皇还是有权力废除嘉庆的皇位,所以嘉庆皇帝必须夹着尾巴做人,侍奉好太上皇。

 

倒是和珅机关算尽却糊涂一时,他仗着乾隆还有实权,还能罩着他,所以继续高调跋扈。和珅难道就不想想,乾隆已经年老如斯,终有撒手人寰的一天,而他自己年不到五十,怎么就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,多多取悦嘉庆?

 


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。嘉庆皇帝因为谨记朱珪教诲,登基以后在和珅面前仍然保持谦卑的姿态,一口一声“和相公”,有什么事都假装拿不定主意,每每请教和珅。如此一来,和珅就产生了错觉:“这位年轻的皇帝也喜欢我,爱戴我,我还有什么理由担忧未来呢?”聪明如和珅,也看不穿嘉庆帝表面和气,内心却极度厌恶他。

 

真正看穿的人是太上皇乾隆,他知道待他故去后,他的宠臣和珅绝没有好下场。但他看破不说破。从他的角度来看,有朝一日,和珅陪他殉葬也不错啊;毕竟他是喜欢和珅的。

 

《梦断紫禁城》和珅(王刚饰)与 朱珪(李丁饰)


和珅的糊涂和利欲熏心还在继续。有一次,嘉庆皇帝想把朱珪从广东两广总督任上调回北京,让他入内阁。嘉庆在乾隆跟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好不容易等乾隆点头同意了,谁知和珅又跑到乾隆跟前挑拨离间:“当今圣上(指嘉庆)这是任人唯亲啊,对大清江山不妥。”

 

乾隆老眼昏花了,竟然觉得和珅说得有道理,不知怎么地同时对嘉庆皇帝和朱珪心生怨怒。好在军机大臣董诰的从中斡旋,此事才不了了之。

 

但即便如此,和珅还是说服了太上皇乾隆,对朱珪做降职处理。理由是:“广东匪患严重,朱珪作为两广总督,缉匪不力。”乾隆又一次满足了和珅的控制欲,把朱珪降职为安徽巡抚。经过此事,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怨恨更深了。

 

05


嘉庆四年正月(1799年),福厚的乾隆皇帝,终于抗不住时间老人的催命符,因病去世,享年八十八岁。未等处理完乾隆的丧事,嘉庆皇帝就宣布拿和珅治罪,并及时将他抓捕归案。和珅最终被赐以自尽。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贪腐大臣,就这样轰然倒塌。

 

嘉庆查办和珅如此神速,可见其对他怨恨之深。反过来,嘉庆帝第一时间将朱珪从安徽巡抚任上召回北京,则可见其对朱珪的敬爱之心。

 

据记载,朱珪回到京城时,嘉庆亲自到城外迎接,想想自己累受师傅教诲,以韬光养晦之计而翦除和珅,感激之情难以言表。他拉着朱珪的手,失声痛哭,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。

 

朱珪墓前石刻


时光荏苒,朱珪后来如何辅佐嘉庆执政,过程不表。嘉庆十一年(1806年)十二月五日,朱珪因病去世,享年七十七岁。嘉庆皇帝亲自登门来到朱珪家中吊唁,但见朱家简朴如洗,家况跟一般的穷秀才无异。想到老师一生清正忠直,自甘贫寒,嘉庆皇帝不禁悲从中来,放声大哭。

 

嘉庆皇帝代表官方对朱珪的身后评价相当之高,称其“持躬正直,砥节清廉,经术淹通,器宇醇厚”云云。又赐予谥号“文正”,这是古代文官所能享用的最高荣誉。朱珪一生至此,也是值了。

 

匾额《翰林》,朱珪题匾于晚年,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。受匾人据信均为福建籍科举考生。由此可见,朱珪对于第二故乡福建的深厚感情。


朱珪题【翰林】匾额


朱珪题【翰林】匾额局部



文字:石禄生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

本期编辑:优优

猜你喜欢:

● 《四库全书》背后的血泪史:这位总纂官累倒在岗位上

● 家风浓郁荫子孙,这一家子祖祖辈辈都高官厚禄

公正、廉明、实干,这位出身寒门的客家人,三代为官致力于“为民做主”

长按识别二维码

公众号ID:zhpctx

品藏天下,怀古惜今

块块荣匾豪门事,待追忆

件件华艺巨匠心,绽异彩

古曲今颂,天下品藏


品藏天下


▼ 点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关注品藏天下,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